對2個多老舊小區250戶居民進行危舊房加固、讓124戶居民喬遷樓房新居、近2000平方米的淮海農貿市場修繕完成、20條背街小巷地面道路鋪設燈光亮化、2個廣場設施提升改造……這一連串數字,是近3年來淮海聚焦居民反映強烈的小城鎮的“痛點”,交出的整治“成績單”。
“淮海把創建江蘇省文明單位作為增進民生福祉、建設美麗淮海的有效抓手,緊盯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里子’,努力提升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真正讓民生工程建設成了職工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淮海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單祥忠表示。
老舊小區的華麗轉身
“原先振興小區籃球場上的跳舞池是借助遠處的路燈進行跳舞,我就建議在場地旁裝上照明燈,沒曾想僅幾天的時間兩盞高亮度的照明燈就配置到位。”想起幾年前向社區提議很快得到回應的舞蹈隊員劉春香高興地說。這回應的背后,是燈亮了,大家的心也跟著暖了。
繼深入開展江蘇省文明單位創建活動以來,農場廣泛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振興小區80多歲的桑寶清老人向社區領導反映,他們把夜間小區多年來存在的道路燈不亮、路不平和排水不暢等問題,這一建議立即得到了農場領導的回應。為此,農場對群眾問題反映集中的老舊小區展開歷時2年多時間的整治,共投入2000多萬元整治6個老舊小區及零星散戶,對20條小巷子的地下管網進行配套、路面進行拓寬硬化、并依據小巷的地形位置配置了照明燈,使老舊小區轎車也能進了,晚上也能在明亮的環境下出行,惠及近3000居民。從而也讓老舊小區基礎設施陳舊和文明創建短板問題得到迎刃而解。“以前最怕家里來客人,小區里破得沒法看,現在小區通過整治華麗一新,房子翻新了,門窗更換了,這下再也不用擔心來人了!”家住群樂小區的居民俞獻高表示。
國慶節期間,常年推著大板車巡回在城西各個小區間收納垃圾的何小亮,利用夜間的時間,來集中收納每家每戶置放在門旁的垃圾。何小亮說,晚上收集垃圾不會影響居民,這個時間垃圾還很少有異味,所以“必須乘黑抓緊干”。
“家門口”辦公的社區服務
如何讓居民近距離地享受服務、反應訴求,服務好職工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淮海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在農場社區建有“一站式”服務大廳的基礎上,建起了10個居委會,還把帶有辦公、娛樂、服務功能的社區居委會建到了居民的“家門口”,建立起了“網格管理+規范服務+居民自治”三方聯動模式,推動小區歸口管理的專業化、精細化,從而讓小區長效管理和基層社會治理難題迎刃而解。
淮海把農場小城鎮6000多居民劃歸進城東、城南、城西的管轄區域,并創建了6個居委會黨支部,讓每個居委會主任成為區域的一名網格員。網格員集文明創建宣傳引導、民意收集、民調處理、輿情管理和小區服務等多重職責于一身,在農場黨委和職工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
各居委會為創品牌和特色,他們紛紛建立起了“樓棟長(片區長)+志愿者”的服務機制,一方面將管轄區域的職工居民全部納入居委會管理微信群進行線上服務,另一方面將社區服務和小區管理向樓棟、平房等居民區延伸。臧成龍是城西小區居委會主任,多年來“有事你就找我”是他的口頭禪,“我負責的這片區域大多住著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我每天都喜歡在小區內轉悠,確保大家經常能看到我,有問題也好在‘第一時間’解決。”
職工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使年輕人喬遷上樓,另一方面也促成分場大隊的老年居民遷徙進場部,這樣也就造成了老舊小區老年人越來越占據主體。人多了難免會發生磕磕碰碰的事,為此,各居委會通過居民自治服務組織和廣大志愿者的加盟,并因勢利導地采取了事前走訪和預警機制,始終讓糾紛隱患提前得到化解和整治,確保了小區居民的安康和諧。
創建實踐讓民心更和諧
自去年以來,淮海將“健康體育文化牌”作為“第五張文化牌”融入到農場打造的“四張文化牌”中來,就是要讓精神文明建設有更好的抓手,提升農場職工群眾的素質,結合“十四五”規劃的打造,讓淮海成為職工居民心中的生活福地。
近3年,淮海對職工休閑體育運動廣場和文化廣場雙雙進行升級改造,新建了兩座門球場、重新升級了音樂彩燈噴泉、樹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奧林匹克雕塑等,同時還在多處小區配置了健身場地和體育器材,加上淮海公園、路邊公園、改廁工程等,為職工群眾享受高質量的生活,營造出了更多優美的休閑環境。優美的環境和便民的設施,也成了許多職工居民和外地游客展示家鄉和農場風采的打卡地。創業路上的文化墻、文化廣場上的文明宣傳牌、職工文化活動中心中的道德講堂和隨處可見的綠植愛心提示牌等,處處傳遞著“愛敬誠善”,讓職工居民在潛移默化接受著文明的熏陶。
背街小巷是小城鎮的“毛細孔”,與光鮮的路邊工程相比,同樣也在淮海的發展中變化著,不僅水泥硬質道路通達每一個居民家,夜晚亮光也覆蓋整個小區道路,小區能行車,配有停車位,雨污分流排放,垃圾日積日清。更讓人贊嘆的是,農場還通過四個區域試點,將垃圾箱改造成分類密封投放、紅外線殺菌的無味式垃圾箱房,并逐步在全農場推廣,讓掩鼻經過垃圾箱旁的現象成為了歷史,真正把職工群眾的“煩心事”變成了“點贊事”。
農場與地方結合處的路邊市場也因路難行和“臟亂差”飽受詬病。針對民之所盼,農場通過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修繕高標準農貿市場和配套服務的市場管理,騰空馬路,讓大家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菜場交易。今年來,農場還對小城鎮“血管”之稱的主要河道進行疏浚清淤,讓農場的環境更美更香,以守護好了這片區域的一泓綠水和生態文明底色。
“淮海善于把居民訴求的身邊小事作為文明創建的大事,把繡花工夫落在‘里子’細處,以‘文明淮海眾人創’的態勢,讓每一個職工居民都能在愉悅的環境下生產生活。”淮海農場社區黨總支書記周保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