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日出版的農民日報《綠色生態》專版上,刊載了江蘇省淮海農場“果園+”生態種養促農增收的文章,進一步提升了淮海農場有限公司生態農場的影響力。以下為文章內容。
近日,江蘇淮海農場公司140多畝果園迎來豐收時刻:梨園產量將近3萬斤,桃園梨園林下雞鴨鵝豚羊正肆意生長,林下和林間種植的櫻桃、西紅柿、水果黃瓜也收獲滿滿。近兩年,淮海農場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打造“一林多品”和“果園+”的生態種養形式,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顯著。
自南向北穿過蘇北灌溉總渠臨海高等級公路大橋,北緯34.1°溫帶和亞熱帶的地理分布線標識就出現在眼前,沿海天際線上滿眼搖曳的碩大風車構成了這里獨特的自然風光。距橋一公里外東西向排列南八灘河堆上,江蘇淮海農場公司資源開發管理中心管轄的苗木和果園基地就鑲嵌在這條風光帶上。一條是多彩的苗木基地彰顯著風姿,另一條140多畝果園中,鮮嫩的桃梨就藏在濃密的樹葉之中,映襯在流淌的河水之上。
“今年春夏干旱少雨,梨子的果品質量好,加上近期溫度特別高,價格從每斤3元攀升到每斤5元多,還供不應求,80%以上是訂單銷售,目前我們梨園的產量將近3萬斤,是歷史上的最高產量。”果園基地負責人顧明輝說,“今年場外的銷售訂單從去年不足2000斤躍升到今年的5000多斤,果品品牌得到彰顯。”
果園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雞鴨鵝豚羊的生態養殖項目,嘗試林下和林間大棚、櫻桃、西紅柿、水果黃瓜、三色彩椒等種植項目,形成“一林多品”和“果園+”的生態種養模式。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果園積極發展休閑觀光采摘新模式,帶動果園產業發展,提高了果園綜合效益。
140多畝桃園梨園,有3000多株已經掛果的桃樹梨樹,另有2000株左右優質果樹作為后備力量進行培植,預計明年的果品產量將更高。整個果園全部采用施有機肥、林下套種秸稈粉碎還田、薄膜封草、生物防蟲、套袋防鳥等技術種植,種出來的桃子梨子果實大、口感好、著色美,深受消費者的青睞。
“我們的果園主打生態牌,冬春時林間套種后秸稈粉碎還田,夏秋季林間生長出來的雜草不使用化學藥劑除草,全部用機械粉碎入土。生產資料統籌調配,使用農家肥和腐熟了的沼液,這樣土里腐殖質越來越多,最大程度發揮土壤自身的融合效力,土壤就變得松軟了。”顧明輝說。不僅如此,果園常年支出勞務用工費用30余萬元,直接帶動周邊職工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促進了場鄉融合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