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一大早,看著淅淅瀝瀝下著的雨浸潤著久旱的麥苗,蘇墾農發淮海分公司第七生產區主任姜兆勇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喜悅。“這下肥料可以‘到嘴到肚’了。”
在1月15日這天,已經一個多月沒有下雨的麥田,加上前期低溫凍害的影響,部分麥田明顯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看到近期天氣明顯有一個持續降雨的趨勢,姜兆勇連忙組織生產區的技術管理人員和大隊人員集體踏田調查,一塊一塊條田過,確保摸清麥苗受凍害和晚發苗的實際情況,通過無人機“捉黃塘”的精準措施,將弱苗傷苗快速轉化。
“我們大隊整體麥苗長勢較好,就是北11號田北側有近30畝苗情較差,每畝需要適當補15斤肥料,這樣雨后長勢迎頭趕上沒有問題。”墾一隊大隊長劉洪青說,“在雨前施好肥,雨時肥料便可迅速溶解下滲,肥料的利用率可大大提高。”
“經過無人機巡田和踏田調查,我單位需要補肥的面積只有20畝,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段土壤堿化導致麥苗生長發育遲緩和葉色發黃,其他麥子長勢正常,不需要再增加肥料。”墾三隊姜平快人快語道。 經過一天的田間苗情調查,并上報生產區領導確認,劃定了500畝大小麥需要補肥區域。本著必須和有效的原則,確定了各地段的肥料施用量,隨即開展在雨水到來前的無人機航拋工作。“各大隊要利用好本次持續降雨天氣的機遇,結合我們踏田調查得來的施肥面積數據,一定要精準補肥,促弱苗早發快長,達到平衡苗情的目的。”第二天上午,在降雨來臨前,姜兆勇特地召集各大隊隊長開了個臨時會后,大家各奔單位,搶在雨前落實好施肥事宜。 隨即4臺無人機在操作手們的精準規劃下,依次飛抵需要施肥的區域,將肥料均勻地拋向了嗷嗷待哺的麥苗。降雨天氣的到來,讓大家紛紛稱贊這場雨為麥苗促平衡的“及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