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后,在淮海農場七分場被稱之為“東大洋”的稻田時,嫩綠的機插水稻秧苗隨風搖曳。分場長姜兆勇此時站在黃海邊的海堤上更是心潮澎湃,看著堤外渾濁翻滾的海水,堤內是青翠的秧苗,沒承想,僅幾年功夫,過去這里是屢拖農場糧食產量后腿的鹽堿地,而今年就把“東大洋”當成了全場糧食增產增收管理工作的示范樣板田,對此,他感到很是欣慰。
“東大洋”是東灘分場由墾二、墾三2個農業大隊南北4塊農田連接而成,面積約200畝,長約2公里,緊靠黃海堆堤下,過去因堆堤取土需要,這片狹長的區域地勢低洼,也成了鹽堿地遍布的重災區,所以在東灘分場職工的心中,將這里稱之為“東大洋”。
因為鹽堿,這里常年大麥畝產量一直突破不了500斤,水稻產量更是在六七百斤徘徊;因為鹽堿,耐鹽差的小麥立苗差,只好種植大麥作物;因為鹽堿,東灘分場的職工沒有一個人敢承包管理,害怕虧本,拿不全工資。因此,沒有退路的隊長只好作為手中的“獨股田”來管理。到了大麥收獲時節,沿海堤邊形成了外海海水濁黃、“東大洋”大麥金黃、“內陸”小麥碧綠的特有景象。受“東大洋”所累,東灘分場的糧食產量始終得不到保障,為此,農場和分場在考核時,一直以來都將“東大洋”排除在外,來考核干部的政績。
糧食高產穩產,絕不能讓一塊田掉隊。近年來,淮海農場就把“東大洋”改造工程列入議事日程,從落實水稻品種和育壯秧開始,量身定制了加大水田平整力度、提早栽插機插秧、淺水勤灌促發苗、“兩封一殺”除雜草等一條條精準化的對應措施。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產量拉胯的“東大洋”開始“蘇醒”,產量逐漸回升。特別是在今年的水稻生產管理上,“東大洋”田間的苗情轉化和雜草防除特別出色,為此,農場還兩次在“東大洋”召開了水稻田間管理現場會,帶動和激勵各農業單位負責人來此對標對表,通過尋找差距,迎頭趕超。
“‘東大洋’近幾年來發生的巨變,得益于我們采取的四條措施。”姜兆勇說,“一是2020年以來,我們通過水系改造,引入條洋河駁岸工程中的灌溉總渠水灌溉,有效降低了灌水的鹽分;二是一直堅持秸稈全量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和田間疏松度,抑制鹽分的上升;三是糧食安全逼著我們向低產田要效益,精挑細選田管人員,加大踏田巡視力度,現場落實管理措施;四是科學優化施肥配方結構,對‘東大洋’田塊增施磷肥、有機肥,進一步改善土質理化性狀。”
據了解,今年“東大洋”田塊的大麥畝產量超出1000斤,實現了從種植大麥以來歷史性的產量突破。目前在田的機插秧,平均有效莖蘗數達22萬多苗,根據往年的長勢長相,預測今年水稻畝產可達1200多斤,與前幾年相比,麥稻產量全部實現了翻番。
進入末伏季節,站在黃海堆堤上的墾三隊隊長劉文化,望著這條生機盎然的“東大洋”,看著這些平整而又密箍箍的秧苗,想想近幾年來的治鹽之路,感嘆著今日的豐產景象確定來之不易。
“為了促進平衡增產,打破路徑依賴,我們為‘東大洋’單獨建立了一條獨立于其他農田外的灌排系統,每年把上茬秸稈粉碎到地里再深翻,增加土壤有機質。”劉文化說,圍繞增產增效,我們將“東大洋”條田列入黨員干部的“責任田”,前期通過經常踏田關注秧苗的活棵和發苗情況,提前發足秧苗群體,規避夏季高溫時段秧苗不發易發生燙苗和缺株斷壟的現象。肥水及藥劑管理上嚴格按照農場農業服務中心制定的技術標準,各項應變措施現場制定,從而有效實現了“東大洋”不輸“內地”秧苗的良好局面。
“東大洋”糧食產量的前后巨變,是淮海農場以管理強措施,挖潛促發展的縮影。淮海農場黨委書記、淮海分公司總經理仰海洲表示,淮海農場將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運用科學的農機和農藝措施融合,進一步挖掘潛力,提升農田平衡增產水平,為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提供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