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驅車進入江蘇省射陽縣淮海農場各農業單位,道路兩旁映入眼簾的是滿目翠綠,一塊塊水稻田如同工廠化生產的藝術品那般整齊劃一;步入田頭,一棵棵水稻植株挺拔健壯,正進入破口期的水稻蔥綠狹長的葉片向上伸展著,搖曳著,似乎在醞釀著豐收的喜悅。令人費解的是,往年這段時間正是農場各類植保機械突擊打破口藥的時期,而在整個農場轉悠了一圈,卻看不到一臺機器在田間防病治蟲,這機器都去哪里了?難道這里的水稻不需要防病治蟲?對此,筆者感到深深地困惑。
“你說的那些都是‘老皇歷’了,誰還用這些老機型呀,過去在田間行走帶噴霧的植保機械幾乎下崗了。”淮海副總農藝師王建武說,“現在無人機打藥具有衛星定位準、接壟好、不傷苗、作業效率和質量高等多種功能,可以為農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那你說,這么多單位轉了一圈,咋就一架無人機看不到的呢?”筆者不免加深了疑惑。
“哦,現在不是注重防治質量嗎?在白天用無人機打藥有許多限制,一來水稻上、下午有兩個揚花期時段不能打,會影響結實;二來高溫時段不能打,怕灼傷秧葉;三來風力大于三級不能打,造成藥液飄移。”王建武說,“而在晚上打藥就不同了,還有以下優點:空氣相對穩定,一般無風或風速很輕,更有利于藥液均勻沉降覆蓋到作物身上,從而提高藥效和施藥質量;而白天噴藥液很容易受到陽光的照射而揮發、光解,藥效降低,如果是藥肥混噴濃度高的話,說不定還會灼傷秧葉,水稻的生長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我們統一選擇晚上進行植保飛防作業有助于提高防治質量和防治效果。”
在五分場巡田時,正遇在農業一線崗位上干了20多年的老分場長倪冬成,他說,以前從彌霧機開始,陸續發展到大型植保機下田噴藥,費時費力還傷苗,白天用藥有限制,不多的機械還忙不過來,晚上更是下不了田,防治效果時好時壞,現在好了,這些大疆T50、T60為主要機型的飛防機械,一臺機械一個晚上就能防治400—500畝水稻,人還不用下田,又規避了農藥使用對人和作物帶來的安全風險,噴灑的效果還特別好,幫我們省了不少事,現在職工種田是越來越輕松啰!
四分場農機手馬麟以前一直在農機站從事耕田和播種機等農機作業,今年他投資10.4萬元,購買了2臺T60型號的無人機,外加一輛充電車,輾轉了四分場1.6萬畝的土地上。“破口期是水稻穗頸瘟、稻縱卷葉螟等病蟲防治最關鍵的時期,我們夫婦倆近幾天從天晚無風時開始,經常忙到深更半夜,任務重時,成晚不休息,一直打到上午起風時才停止。連夜操縱無人機噴藥,雖說辛苦了點,但有無人機科技的加持,我們不擔心質量打不好,當然,收入也是很可觀的哈。”馬麟快人快語地說,“昨天晚上我們夫婦又忙了一晚,完成了800多畝的水稻破口藥的飛防作業面積。當然,只要白天無風時段,起早帶晚是我們無人機作業的常態。”
高效快捷的無人機“飛防”,讓田間病蟲防治盡顯“科技范兒”。眼下,正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淮海農場通過整合區域40多架大疆T50、T60無人機型組成的專業植保隊伍,正搶抓農時,通過統防統治,規范作業市場和注重飛防質量,積極開展水稻穗期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秋糧穩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