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總結并鞏固小大麥(小麥和大麥的簡稱)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的產量水平,近日,在淮海召開的2024年小大麥生產技術研討會上,農場通過做足細節文章,在組織的50多臺套正反旋秋播機械上,充分應用農場自主申報的四項實用新型主推創新技術專利集于一身,為夏糧再奪高產奠定基礎。
正反旋播種機提升整地質量
秋播質量與否決定夏糧豐收的關鍵,為破解播種時畦面不平和遇雨田間難播種難題,淮海農機部門通過整合了過去重耙交切、直耙、施肥、拌土、播種、鎮壓等6項單項作業,變大馬力機械一次性的復式作業,這樣便可高質量完成后續所有機械的工作。這種集旋田平整、施肥拌土、開溝播種、鎮壓保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機械,實現畦面更平更細碎,并可降低油耗30%,按農場的農機作業標準累計可節約成本15元/畝。更重要的是,用螺旋排布的正旋刀片將底層的干土推送至待播種的畦面上,再用反旋刀片將土切碎拋灑均勻,這樣即便是雨后潮濕或是偏爛的麥田播種也不堵播種器,實現了抗逆栽培播種。整個播種機播幅寬3.6米,日播種效率200畝,播種可達18行。這款改進后的反旋蓋種播種機動力配套低,用130-160馬力的拖拉機就可輕松地解決動力輸出操作問題,同時實現基肥種肥分開的功能,實現一機多用。
溝壁播種機助力消除麥田“墑溝”
麥田墑溝的作用是為了排水降漬,但空間的浪費影響了麥子產量的提升。淮海農機部門圍繞糧食增產增收目標和問題導向,充分利用墑溝這一邊際效應,將溝系兩側的溝壁中間位置播上麥種,這樣做既不影響排水功能,麥苗還能借助溝系空間的溫光資源,讓麥苗有了拓展生長的空間。麥收時田間不再有清晰的溝系缺陷,溝壁中長出來的麥穗,最大程度地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
播種由“線”變“帶”提升麥苗素質
過去農場采取的是傳統圓盤式開溝器播種,這種播種機的缺點播種寬度僅在1厘米之內的一條線上,如果遇到播種遲帶來的播種量過大時,過多的種子就會造成苗擠苗的現象。如今,該場的農機部門改圓盤式播種為在平整好細碎的地面上通過輸送帶撒種,并在輸送帶的底部加裝了反彈裝置,讓條播的種子均勻地播撒在7—10厘米寬的播行帶上,然后再均勻覆土,這樣更利于每一株幼苗都有獨立的生長空間而茁壯成長,還可以降低5%~8%的用種量,讓成苗率提高5%~10%,并提前2—3天齊苗。
側邊播種機讓種植面積得到延伸
受機械性能決定,過去農業生產上一直存在著小大麥播種播不到邊的問題,尤其是如今無埂化或高于田面的寬田埂種植,農機部門為七個農業分場制作了7臺套用于田埂種植的側邊播種機,這樣一旦有播種機不敢靠邊施肥播種或礙于機械不便上下浮動的作業,出動側邊播種機則可以迎刃而解,這種讓每塊農田田埂或邊際田邊上都長出麥苗,從而實現小大麥播種面積的外溢拓展,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出糧食增產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