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腳印越來越近,臘八節過后,農場就沉浸在一片熱鬧喜慶的氛圍中。家家戶戶都開啟了囤年貨模式,平日里熟悉的街道,仿佛一夜之間變身成了年貨的海洋。
而街上最熱鬧的“據點”,當屬蒸包子的地方。大大的蒸籠一層疊著一層,白色的蒸汽如云朵般不斷升騰而起,仿佛要把整個天空都染上過年的味道。在那朦朧的霧氣背后,是師傅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手法嫻熟地揉面、包餡、上籠,動作一氣呵成。不一會兒,一個個白胖胖的包子就像從童話世界里蹦出來的小精靈,帶著熱氣騰騰的歡喜,從籠里“躍”出。這繁忙又溫馨的場景,像一把神奇的鑰匙,瞬間打開了我記憶深處那扇緊鎖思鄉的大門。
我來自連云港,來到淮海這片土地,轉眼間已整整十個年頭了。這十年的時光,宛如一條無形的紐帶,見證了我從青澀走向成熟,更讓我在這里組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庭。
想起我初來乍到的時候,周遭的一切都顯得那么陌生,尤其是飲食習慣的差異更是讓我時常在心底泛起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在我的家鄉,過年時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煎餅的身影,那一張張薄而筋道的煎餅,承載著我童年的回憶,每一口都滿是家的味道。而我的先生來自安徽,他們那兒過年的傳統主食是饅頭,白白軟軟的饅頭,對他們來說就是過年不可或缺的象征。
剛到這里的時候,面對這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我心里難免有些不適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入鄉隨俗不僅是一種生活智慧,更是融入這個新家庭、新環境的關鍵。尤其是每到過年,看著鄰居們熱火朝天地蒸包子、灌臘腸、炸丸子,婆婆眼中總是閃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她雖然來自安徽,卻總是想著要把這里的年味氛圍也在自己家里營造起來,讓我們也能感受到這個地方獨特的過年氣息。
上周五,結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剛一推開家門,一股濃郁的包子香氣就像一只無形的手,瞬間將我拉進了溫暖的家中。那股香氣里,有面粉的醇厚,有餡料的鮮香,還有家的溫馨。一下午沒吃東西的我,肚子立刻開始“咕咕”抗議。我迫不及待地走到餐桌前,看著盤子里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包子,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味蕾。我也顧不上形象,拿起一個包子就咬了下去,松軟的面皮包裹著鮮香的餡料,瞬間在口中綻放出美妙的滋味來,很快,兩個包子暢快地入了肚。
婆婆從廚房走出來,看到我吃的模樣,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坐在我旁邊,眼神里滿是關切,輕聲問道:“兒媳婦,這包子口味怎么樣啊?合不合你的胃口?”我連忙點頭,嘴里還塞著包子,含糊不清地說:“好吃,太好吃了!媽,您這手藝真是越來越好了!”婆婆聽了,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說道:“好吃就多吃點。我看鄰居們都蒸包子,想著咱也得有這過年的氣氛。我特意琢磨了好久,就怕你吃不慣。”
看著婆婆臉上的笑容,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這十年,我在慢慢適應這里的習俗,而婆婆也在為了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不斷地做出改變。我們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共同創造了屬于我們這個小家庭獨特的年味。
如今,每至過年,餐桌上既有婆婆精心制作的安徽饅頭,也有承載著我童年回憶的家鄉連云港煎餅,當然,還有這充滿淮海特色的包子。這不僅僅是食物的簡單羅列,更是不同地域文化在我們這個家庭里深度的交融與和諧共生。
十年的悠悠歲月,讓我從一個漂泊的外鄉游子,逐漸蛻變成為這片土地的熱愛者。我學會了入鄉隨俗,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滿滿的愛與溫暖。在這個即將到來的新年,我期待著和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這些充滿故事的美食,共同迎接充滿希望的新一年。